《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霍晓宁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居民与聚落》是在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这一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地理之后,第五章以经济为主的《发展与合作》之前,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人口问题及不同的人种,本课时主要学习前两项内容,是在前课探究世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世界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在全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前面的知识储备上升华到人文关怀这一层面上来,从而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简单了解处理好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量较少,对人口问题了解甚少,通过课前交流,发现学生确实对本课内容较生疏。但人口问题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子女数量的影响),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而且学生在第三章学习了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对用这两种图来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和柱状图相对较好理解。不过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有四个最主要的障碍点分别是:世纪的年代划分、自然增长率的三种情况分析和人口机械增长、世界最大雨林的位置,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和补充。
本节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来突破重难点。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地理图表反映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意识。通过小组成员的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得出结论,最后交流展示,相互补充。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标分析(含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确定)
本课所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基于对教材、学生以及课标的分析,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使用用地图、资料分析得出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使用地图、资料和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曲线图(或折线图),得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的学习,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如人口数量之大,增长之快带来的人口问题)。
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难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播放刘欢的《我和你》,然后设问:你知道现在“地球村”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设计意图:奥运会是世界人民的盛会,很多国家的人都要参加,所以把地球形象地看成“地球村”,人口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有的话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世界的角度。最后有问题直接导入本课主题,相得益彰。)
【讲授新课】
探究环节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阅读课文70页图4.1及相关内容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规律。(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幻灯片展示补充。)
结论: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 【小组活动】结合课本71页图4.3分组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完成活动所设问题。(分小组5分钟时间,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对增长特点的分析是本课的重点,设置了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得出结论,突破重点。有助于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结论: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逐渐变短,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在加快。
3、阅读课文71页图4.2及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其大于0、等于0、小于0的人口增长情况和分布地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幻灯片展示阐述。)
结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 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增长越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表示人口数值停止了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绝对值越大,表示人口减少越快。
2)人口数: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
人口增长速度: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北美等地区较低,个别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德国。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较高。
探究环节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仔细阅读幻灯片展示图,观察比较AB两图,说出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幻灯片展示补充。)
结论:人口密度=该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面积(平方千米)
2【小组活动】结合课本73页活动在图4.4上找出几个主要的人口稠密和人口稀疏的地方并分析其分布原因(参照课本65页世界气候类型图及世界地形图)。并完成活动所设问题。(分小组5分钟时间,合作交流。表格呈现。)
※设置本环节的意图:对原因的分析是本课的难点,若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掌握程度,恐难分析成因,所以设置了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的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得出结论,教师再通过对比分析,进行补充说明,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论:
分布地区 | 分布原因 | |
人口稠密地区 | 亚洲东部、南部 欧洲、北美洲东部(四密地区) | 平原面积广阔 气候温暖湿润 经济相对发达 |
人口稀少地区 | 沙漠地区、高维度地区、高原山地地区、雨林地区(四疏地区) | 干旱 寒冷 高寒 湿热 |
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内容后教师总结:
一般来说,地势平坦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地方人口较多,比如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而高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沙漠地区、高寒地区人口较少,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人口密度较小。
当然一个地区人口稠密的程度也并非完全取决于自然环境,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自然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五、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整体把握本课所学内容。)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数量:70亿 1、人口密度
2、增长特点:缓慢—加快—迅速增长 2、分布特点与成因:四密、四疏;气候、地形
3、人口自然增长率
六、课堂练习(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刚学的重要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 决定的。
2.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 )亿。
3.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人口密度 )来表示。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东 )和 ( 南 )部 ,( 欧 )洲和 ( 北美 )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5.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 ) %。
七、教学反思:通过读图计算锻炼学生读图能力,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锻炼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举例说明,加强学生运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新闻、时事多种渠道帮助理解、深刻体会其中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