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

时间:2024-12-27 18:49:01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全文共7813字)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

第一,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那是教死书、死教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自行组合、设计作文训练内容。至于怎样命题,建议坚持“四结合”原则:

1、结合教材习作训练要求。

2、结合《课标》精神。

3、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4、结合课文内容。

第二,最大限度地引入编写童话的习作练习。实践早已证明:童话先行,绝对是作文起步训练的成功经验。这种训练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想象能力。

第三,起步作文最好尽量使用相同训练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难题,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三年级上期,学生初学作文,往往不知写什么,或者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往往需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事实上,任何教师都不可能一对一辅导。写相同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提供语言,或者引导学生口头描述,使学生知道用什么语言去表达,做到有话可写。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语言可以给一半,留一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这样,尽管故事情节相同,但是语言百花齐放,细节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扶着走——放开走”。

比如:

小猫走过去,问:“小兔,你怎么了?”小兔说:“我受伤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小兔还可能怎样说?”

甲:我踩上了西瓜皮,摔伤了。

乙:瞧,我的腿摔出血了。

丙:我的腿受伤了,疼死我了!

??

第四,作文指导课要让学生产生轻松感。学生感到作文课轻松有趣,这是作文指导课成功的标志之一。如果学生感到跟着老师上作文课是件痛苦的事情,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失败,那还是教师的悲哀。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活跃指导课的气氛,最好在根本不提及写作一事的情况下,尽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进入动笔写作阶段。

第五,作文评价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习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采取高分刺激、口头表扬、当众朗读习作等方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作文批改一定不要做过高要求,能表达清楚就行,切莫拔高到生动具体的高度去评介。要主意保护学生的童真与童趣,比如尽管有些句子可能已经“跑题”,但是,如果表述清楚,一般也不要删去。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予以表扬;至少将一半以上学生习作的句子、段落或全文读给全班学生听。

第六,要让学生产生责任感:比如写自我介绍,可以以“老师和所有爱你的人都很想知道你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明确写作的动机。又比如编童话,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人都等着欣赏你的童话故事。总之,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不是完成作业,而是生活的需要”的观念。每次作文前都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谈谈作文教学的指导

作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作文的过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和作前的指导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我认为作文的指导,应包括平时的指导和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两种。

一 平时的指导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也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不仅仅限于作文课上,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材料。

1.指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

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问他为什么,主要是没内容可写,也没有作文的愿望。这不仅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有关,还和学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不注意观察有关。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从而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获得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

2.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丰富了语言,这些都是作文必不可少的准备。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蓄。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广泛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要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读书时随时记下所得所感,高年级练习写读书笔记。读书时勤动笔,即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又可使读和写的能力同时得到锻炼,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

学生动笔以前进行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明确要求。

1.激发作文的兴趣。要通过指导,使学生感到些这次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便“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练习。激发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写一次活动,先让学生尽情回忆活动中的趣事,然后再把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作文上。写一种动物或植物,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或讲个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就跃跃欲试地想写好作文,写出动物或植物的特点。假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激发兴趣的好方法。例如有位教师想让学生按一定方位介绍一个地方,就对学生说:“许多学生的家里我还没去过,有空的时候我想到同学们家里去看看,你们的家在什么地方?从学校到你们家该怎么走呢?你们写下来告诉我。注意、位置路线写清楚,否则我就找不到了。”学生带着欢迎老师到自己家来的目的进行作文,兴致当然很高了。

2.打开选材的思路。思路开阔,根据教师提出的作文内容的范围,想到生活经历的各个方面,从中选取最合适的作文材料,学生的作文内容才能丰富多彩。教师的作前指导,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顾生活中那些观察最细,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写“第一次——”。学生通过回忆,通过互相交流,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游泳,第一次表演等,而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在此基础上提笔作文,全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很有个性,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作文材料。例如练习“我的朋友”的作文,学生一般从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方面选材。在教师的启发下, ……此处隐藏2924个字……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发挥主体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了。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

二、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

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作文课前的指导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让学生充分认识“外部世界”,就很有必要。

三、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作文评讲课就应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教师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教师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也可以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中具体地体现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教师应该都觉得效果不错。

四、发挥主体潜能 提高批改效益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发挥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的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却往往只看重分数,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由此看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总之,教师 批改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师生在“做”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 面批面改 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事多数学生带共性的问题。那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面对的是个别学生,解决的是个性问题。它可以弥补“两课”之不足。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他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差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自改互改 共同进步

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可养成修改文章的的习惯。当然这种自改互改也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必要的点拨、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运用符号法进行批改。如:错别字用方框□,病句用横线--,精彩语句用波浪线~~,字词残缺用“∨”层次不清用“丨”。然后对照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分别作出细致的条款式的评语,而后给出合理的分值。符合训练要求的给70分以上,违反训练要求或缺漏要求1-2条的给60-70分,通过师生互动地教学,同学们在做中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改正了错误,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正如梁靖云同志所说:“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乃是交给学生一把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三) 范文例文 学做楷模

在互动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笔者发现,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美文佳作在某种意义是作文讲评指导的催化剂。在每一次作

文教学活动后,笔者总是不忘在关键时刻推出佳作。通过诵读、评点。有意识地强化某些作文作法、基本要领,给学生树立作文的楷模(仅指某次作文)供大家模仿、比照。学生通过吸人之长,修己之短,感悟也很深刻,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的作文风气。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新课标中相关的目标任务。以上概括介绍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的做法。也许,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也不完全合理,在这里浅陋地说出来,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行家的指点的帮助。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全文共781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