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在网站上观看了赵志群教授关于“三教改革”的视频,作为刚走进从教行业的新老师,颇受启发。对于还处在探索课程模式与自我授课方式相融合阶段的新老师而言,赵教授的课程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一丝丝感触和对今后上课、备课的新思考。
“三教”改革在行业里已经是个经传多年的理念及行为模式,可能一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已经能够灵活自如的行径在教材、教法之间,充分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所实践、自我总结、通过实践获得自身领悟进行学习。但是作为一个新手小白,我暂且从赵教授的建构理论的这个小窗口,结合自己短暂的上课经历,浅谈建构知识的些许感想和启发。
职业院校的学生确实具有很鲜明的区别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在他们身上凝聚更多的是活力和冲动,传统的说教、单纯的讲授是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并适应他们的学习模式的。三教改革怎么改?从何改起?我觉得作为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首先得思考的是什么是建构知识?该如何建构知识?
所谓建构知识,结合了学习内容和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应该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帮助学生创设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发挥自我主观意识和能动性的行为参与到学习情境中,亲自感受实践知识的获取过程,最终辅佐其思考自己的所获所得及获得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是一个引导者,辅佐人的角色,领域和情境需要老师来创设,建构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体全程参与,最后教师也仍然是辅助总结,帮助其反思的角色。教学相长也由此得到更好的诠释和解答。
建构知识需要做好以下三步:
1.了解学情。
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看似容易,实则是在考验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得了解学情。怎么了解呢?学生的爱好,平日喜欢探讨的话题,他们的生活模式、思考模式以及人际交往等等各个层面的鲜活的话题,作为上课老师,你的备课离不开他们的爱好,你建构的学习领域和情境得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知识背景,不能过于脱离他们曾经生活过体验过的世界,否则你的建构就是失败的,上课的环节也会导致他们不主动参于。新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他们上我的课总喜欢玩手机、睡觉呢?”首先也许他们真的比较贪玩不够专注,但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你备的课没有贴近学情。我曾经也有这样的体会,在参加完柳州市教育局的集中培训,以及受到系部领导旁听我的课给予多次指导和建议后,我终于找到了这一些问题并反思了原因。我们的课既然是上给学生听的,那就务必要迎合学生的口味,由着自己的想法或者单纯的照搬菜谱的步骤加油加醋,炒出来的菜可能色香味俱全,但是吃饭的人偏偏不爱,也浪费了炒菜人的精心准备。
2.熟悉教材并有一定的自我思考与授课路径
新老师还完全不具备编写教材、改写教材的能力,我们现阶段能积极配合“三教改革”中的教材改革环节可以做好的事情就是:吃透教材、熟悉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是调整授课的逻辑顺序,也可以是调整教材里某些生僻难以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要有全局观念,清楚地知道教材内容中每一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吃透教材的同时,也不完全生搬硬套的按照教材的内容步步走。拿来主义一定程度上可能虽然好,但仍然是不能符合“三教改革”理念的。我也还在摸索着进行教材及授课内容之间的整合,也在不断的反思到底怎样的逻辑顺序才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全面的层层递进学好一门课,这是我今后还要继续探究学习改进之处,也是我的一点感触和反思。
3.反思不止,终身学习
改革必定伴随着疼痛,因为要彻底废除曾经的不良习惯或是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新教师唯有一点的好处就是我们是新鲜的,容易接受新鲜的事务,未曾上过课,没有受到传统上课模式的束缚羁绊,所以接受新的模式也固然很快。这是优势,同时也是劣势,正因为我还没有深厚的教学经验,所以对于新学习的授课方式也没有办法融入太多自己的思考。这就对我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反思是必不可少尤其重要的环节,课后反思、教学反思、备课反思,处处需要进行落实,还要积极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去学习、整改,真正容入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所得,做到终身学习。
新教师,新征程,带着期待与美好,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是我相信,伴随着这样良好的开端,我的教师路一定可以越走越远,也一定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我的课,喜欢我教的内容,喜欢享受学习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