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观后感
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观后感
昨天用平板看完了这个电影,最开始我看到曼德拉背叛自己的妻子跟另一个人结婚的时候我感觉挺不好的,不过这个我在中期明白了因为他原来的妻子不支持他所相信的,但是他后来的是支持他的,的确,他是正确的。
然后他在1964年入狱,我记得很清楚,是因为我爸爸也是这年出生的。
其实从我角度来看,我以为,他一开始只是享受那种一呼万应的感觉而已,并不是什么非常的为了未来而战,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战,在法官宣布他们不是死刑而是终身监禁时候他们透露出来的喜悦都显示出他们也是一个“人”而已,后来的战斗是他被推向了一个地方,那是舆论的顶峰,他下不来的,如果下来他将死于“自己人”之手。我说这个并不是批判他而已,只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然而我佩服他的地方是他的决断和做事的方法,如果他没有这种手段的话,那他也不会是一个领导者。
这要说到作为一个喜欢足球的却不是球迷的人,这个人就是我。我总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足球,并没有别人的热爱足球,我很看不上那些自己不踢足球也没有跟哪些队伍有羁绊却谈论着爱哪个球星哪个队的人,我最烦这种人,装什么球迷,我不是球迷,我喜欢看球,我喜欢看球场上球员精彩的表演,无论哪方。反正不能理解那些人,但是确实现实生活中这些人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他们盲从,不知道什么却表现的很追随。是的,他们正享受着这个过程,给自己找一个心理寄托,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太空虚……
然而我这么说,是不是在说我自己心理折射出来的什么想法呢,我不想去推敲。
一个人越想表现出来的,恰恰是缺少的。这点很重要,也很正确对每个人。
……不是观后感吗,对了,还有我有点理解出来黑人歌曲里面的那些情愫,狂野,激情,正因为他们经历了很多,才有了那样的情感,就像中国流行歌曲全是关于软绵绵的爱情的,因为在中国除了爱情,就没有什么能让人痛苦的东西。不过,也有一些歌曲是关于理想青春活着的,是因为最近就业形势不好,人民压力太大,城市房价太高,是不是想看一个国家最近的状况就可以通过top歌曲单去看?
而且最近事情变得简单,只要去做,就有得到,去做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第二篇: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读后感《圣经·雅歌》中唱道:“我虽然黑,却是秀美……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这是“好逑”的所罗门唱给自己心仪女子的情歌。从美学上看,黑的极致是一种浑厚浓重的亮色。黑色是非洲的颜色,沉郁、刚劲、肥沃。黑色又是劳动的颜色,朴实、勤劳、勇敢。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与催化下,阅读黑色就是一个追求极致、发现本色、寻找真谛的思想旅程,一如本书的题目,这也是一条“漫漫自由路”。
长期以来,或者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丛林、长矛、毒箭、驼鸟、大象、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
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疲惫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书中的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凡人。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人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因此而演绎出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
一般说来,除非是背叛自己信仰的“自白书”,“政治犯”所写的传记在他被剥夺自由时很少有发表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记本身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揭露,同时也因为其内容多数都代表着反对党的“攻击性”言论,本身就是狱中又一种“文字狱”的口实。也正因为这一点,“秘密”自然成为这种传记的特征。曼德拉的自传当然也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但写作的环境还是较为正常的。对于曼德拉来说,这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的形象,以鼓舞民主和自由运动的士气。就个人而言,曼德拉却是想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自己的进步脉络和政治主张作一番全面的审视和阐述。自传写得很顺利,并且在组织内部作了反复的校订,但是,这份“重要文件”如何发表,却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艰难。书中用大量的文字记述了这自传手稿的奇特经历:
我们的安排是,当书稿被安全转移到国外的时候,麦克会秘密通知我们,只有接到书稿已经被安全转到国外的消息后,我们才能把原稿销毁。同时,我们需要先把这部500页的书稿进行妥善处理。我们认为,能够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书稿埋在院子的花园里。
……在大家就要排队去石料场的时候,我们已经及时地把书稿掩埋好了。那天上午我走在路上,一直为书稿的安全藏匿而感到莫大的安慰。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书稿的事担心了。
当我那天从石料厂回到牢房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洗澡,而是直接走到院子的南头。我尽量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我被我所见到的情景吓了一大跳。那些囚犯已经沿平行着隔离关押区的墙挖好了地基沟,并真的把排水管给挖了出来。毫无疑问,他们已经发现了书稿。
……
麦克于12月份被释放后,他把记录本(书稿)寄到了英格兰。在南非被软禁了6个月后,他逃出了南非,首先去了卢萨卡,到那里去找奥利佛·塔博,然后又去了伦敦。他在伦敦住了6个月,并同一个打字员一起,重新对书稿进行了整理,最后形成了一份打印稿。……尽管我在监狱里的时候,这个书稿并没有出版,但是,却为这本回忆录打下了基础。
这就是这本书在出版之 ……此处隐藏4574个字……异常清晰的轨迹。随处可见的暴力侵袭与暴力反抗,到监狱生活中坦然承受各种虐待,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每一步拒不改变初心——对权益的积极争取。
当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将一个人从茅屋出生到登上总统之位,确实需要填充庞杂的历史资料,更需要确立影片对人物的解读立场,毕竟,这不是一段虚构的历史。而影片从历史中汲取片段,让这个世界上堪称“伟人”的着名人物走进大众视线,依然需要完成其“成长”历程,只为一人歌唱的《光辉岁月》,需要经过无数铺垫。
尽管影片并未过多展现曼德拉早年创立物装抗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影片的发展,或者说曼德拉终其一生抗争的过程,就是其放下武器的过程,放下手里的武器,以及心中的暴戾。这个转变,发生在被判终身监禁时,法律给了被判“叛国罪”的曼德拉一条生路,他则用此换来更多人的自由。有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有时候,放下枪反而成就更伟大功绩。
影片以三段式的结构,将曼德拉一生分为三个部分——年轻时热血奋进的阶段;面对牢狱之灾,遭受虐待却自我成长的阶段;以及出狱之后,放下仇恨,用“真相与和解”拯救南非的阶段。而串联起他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伟大愿景,更有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枪炮和玫瑰,热血和爱情,都是让“伟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影片尽管未涉及到格拉萨,但并不避讳曼德拉前两段爱情婚姻的坎坷和变化,被劈腿或不得不无奈选择分手,都一一呈现,让人有更真实的理解和记忆。
50年的艰苦斗争,风雨中抱紧的自由,当生命消逝,传奇却永远留存。
第五篇:路漫漫而修远——《大国崛起》观后感2014版
路漫漫而修远——《大国崛起》观后感
看完《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中的几节,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美国、苏联、英国等九个大国,在500年的时间里演绎出一条华丽的大国之路!
相比之下,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在近500年中成为一个大国?我思索着,答案却很明显,中国的大国之路,漫长而修远,而我们必须求索!
纵观500年来的大国,九个,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九个国家,每一个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都不平坦,也都很曲折,但最终他们无疑都成功了,而他们的成功能够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启示,这是每一个看完《大国崛起》的人应该思考的。
我重点看的是美国、苏联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应该说是绝对配得上“大国”二字。从三个国家的发展角度看确实如此:
美国——这个国家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模式,注重科学,注重技术,应该说,是科技造就了今日的美国,也造就了一个世界霸主,美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英国——这个国家成功的标志是胆量,敢于抓住机遇,敢于挑战,敢于利用优势,可以说,是勇气成就了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
苏联——这个国家牢牢把握住了“经济”这个东西,也曾充分利用了宏观调控的力量,所以说,苏联赢在了“智慧”。
由此可见,九个大国各有“法宝”,我们可以借鉴他们,转化为自己的利器,在未来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九个大国是轮流出现的!为什么这些大国,除了现在的美国以外都衰弱了,我们也要思考。
西班牙——虽然它因为海上航路的开辟获得了大量的商品输入,但是它掉以轻心,忽略了自己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被打败。
苏联——虽然很好地利用了宏观调控的力量,但是宏观调控的滥用扼杀了苏联,计划经济就是罪魁祸首……
美国——我不敢恭维这个国家一定能支撑很久,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不也被迫使用计划经济吗?2014年不也来个金融风暴吗?谁能肯定它可以坚持多久?
结合这些大国的兴衰,我才敢说中国的大国之路还很遥远。我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至少要满足以下八种要求,而完全满足这八种要求是中国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的。第一:中国要有自己的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的发展目标目前来看就是发展经济,然后共同富裕,全国直奔小康,可是到达什么程度才是达到目标,这就不得而知了。更要命的是共产党制订的目标完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谁知道啥时候达到,所以有发展目标好,但是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更好!
第二:中国要确定自己的发展轨迹,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记得在讲苏联的那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当要你选择一碗粥还是选择理论时,你会先选择一碗粥。”所以,苏联说:要发展,先选择经济。但是英国呢,英国先提高科技,加强了生产力,然后才发展经济。对于中国来说,经济与科技并行发展,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或许比较适合,因为前后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足。
第三:中国应该稳定国内的状态。看看利比亚,看看叙利亚,敢问这两个国家会发展吗?即使能发展,能好到哪里去?稳定的国家状态有利于发展,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冲突就好,稳定指的是相对稳定,没有冲突怎么找出问题所在?
第四:中国应该敢于接受挑战,学会抓住机遇。英国就是一个例子,当初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英国就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竞争力,也成为了霸主。中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要抓住机遇,利用已有的优势,把自己打扮一下,伪装一下,杀进国际市场。
第五:中国要注意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崛起。思想文化的崛起是发展的根本之一。在英国,因为牛顿、瓦特的发现,使得英国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生产力,这就证明了一句话:少数人的眼界,决定多数人的世界!中国要是注重思想文化的崛起,说不定哪一天,中国也出来一个牛顿,也出现一个瓦特,带领中国完成工业化、现代化,所以思想文化也很重要。第六:要崛起中国必须拥有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在纪录片中,不难发现,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英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或者说海洋,而像现在的俄罗斯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源。那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现在看来应该是没有的,而且应该是一个都没有,既然没有,那就别想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第七:中国要加强体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能够为发展提供动力。英国君主制帮助英国铸就了英国早期的辉煌,虽然后来证明君主制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也曾经起到过作用。中国现在的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就发挥它的延展性,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光发热。体制的创新还不仅限于国体,各种制度都有创新的空间,比如教育体制、经济增长体制等等。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第八:学会合作。合作是智慧的产物,它能够加快地区化进程。欧盟就是一个例子,欧盟曾经辉煌过,现在也还算是,它在金融风暴中都没有倒下,合作的优势和力量可见一斑。中国现在跟清朝有点像,清朝是完全的闭关锁国,中国现在是没有闭关锁国,但是不结盟,这相对于世界的发展脚步就等于闭关锁国。所以中国应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借助合作的力量强大自身。
以上的八点,中国要完成看似容易,但路还很长,不过,中国的大国之路再长,我们也能不断求索,不断前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最终我们也能问鼎昆仑,俯瞰世界!就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