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道的本意就是道路,道德经为我们指引一条道路去探索生命的本源,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而德道解释为“升也,从行。”通过读道德经净化自己的心灵,拂去心中的尘埃,达到人生的升华,把生活过的美好从容。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张。总体来说,可以大致的划分。第一章到第十章描述一般教义特征,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阐发了无为教义,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八章讲到了道的模式,是最具神秘主义的章节,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一章对于使用武力发出了有力的警告,第三十二章到第三十七章讲到了生活的节奏,第三十八章到第四十九章强调柔弱,简朴和宁静,第五十章到第五十六章和养生有关,从第五十七章主题更为具体,第五十七章到第六十七章明确劝告对人类事件的控制和管理,第六十八章到第六十九章又涉及战争和隐逸,第七十二章到第七十五章有关老子罪与罚的名言。最后六章即第七十六章到第八十一章,又给出了一些关于弱的长处的一些原则。第七十章是有关和解的一些建议。这就是道德经的基本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充斥于天地之间,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消弱,消亡都与道有关。老子在开篇第一章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门。”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认为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事物的运行都遵循着道。春生夏长,秋消冬亡,这些都是因为道,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妄加干涉,让天地万物自我运行,自我疗伤,达到良好的平衡,实现事物的和谐发展,这就是最好的治理之道。西汉初年运用黄老之学 ,薄赋敛,轻徭役。通过各种政策,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然而这种无为思想也有局限性,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循守旧,碌碌无为。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无为是不妄为,而不是碌碌无为。
老子道德经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相对论,我们经常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倚 并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道德经中所传达出的相对论的思想。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不应该浮于事物的表面,而应该去挖掘事物的本质,不应该静止的看待问题,而应该在运动中看待问题,不应该孤立的看待问题,而应该联系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全面的看待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益于老子的思想,我们的人生才可以幸福快乐。
老子还推崇水的哲学,老子崇尚“柔”“弱”“虚”“静”而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老子曾经说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无常形,可以随时随地的变化,可以化为气上下蒸腾,可以变换成江河湖海,可以凝冰化雪存在于天地之间。这也体现出水不争的个性,你要我这样我就这样,从不和你争辩。但是水从来都不是逆来顺受的,柔弱只是它的外表,本质却是生命的强大。老子说“守弱曰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当水发起怒来,可以劈山裂石,颠倒天地。这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从甘为小溪,到奔流入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原因何在,这就是老子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善下”“不争”与“处众人之所恶”都是水身上良好的品质,静水深流,虚怀若谷,虽有大美而不言,唯其不争,故无尤。
当然,老子的思想也有局限性。老子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老子希望社会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态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够推动社会的转型和升级。另外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这是愚民政策的体现。这种思想为后世统治者广泛使用,用来作为麻痹农民斗争意识的毒药,让农民变得愚昧无知,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凄惨。此外老子过于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忽视了人的意识的作用,长此以往,会变得因循守旧,碌碌无为。老子的思想还有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往往会让人变得消极沉沦。总而言之,老子的思想与其生活的历史条件,代表的阶级立场,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在当今社会,对于老子的思想我们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我们应该遵循道,不对事物的发展妄加干涉,只是在其出现问题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另外学习水的哲学,善下,不争,守中,虚静,不骄傲,不狂妄自大,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这就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和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